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政策法规 > 正文

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6年11月10日 08:55 耐火材料网 zr/文

(三)加快发展潜力产业。

 

“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潜力产业。

 

1.新材料产业。

 

以提高传统材料产业深加工附加值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开发高铁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高档不锈钢,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钕铁硼永磁材料,高温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布局太原特殊钢产业基地、太原和运城两大镁合金材料产业基地、运城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晋南铜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太原和运城两大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150万吨/年多金属捕集回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新型金属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聚丙烯、聚乙烯,高档炭黑、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性能碳素材料,尼龙工程塑料、TDI、聚碳酸酯、橡胶助剂,白乳胶、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聚乙烯醇缩丁醛、氯丁橡胶、管材级氯化聚氯乙烯等产品。布局晋北、晋东和晋中(南)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园区项目、同煤集团年产60万吨烯烃项目等新型化工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煤系高岭土材料、特种玻璃、特种水泥、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布局阳泉和吕梁两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忻州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吕梁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推进山西介休年产30万立方米节能保温泡沫陶瓷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积极引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提高产品精、深、专、特加工程度,全面提高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纤维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向规模化、高水平炭化方向发展,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煤沥青基碳纤维产业,实现煤沥青高附加值利用;鼓励发展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纳米氧化锌、压电陶瓷、石墨烯、新型活性炭等产品。重点布局太原和大同两大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晋城纳米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太钢集团新增年产10吨MJ系列石墨纤维等前沿新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2.节能环保产业。

 

要以节能环保产品、装备、技术、服务为抓手,培育壮大节能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形成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研发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推进一批节能环保服务提升工程,重点培育运城—太原高效节能机电、太原—忻州高效节能环保锅炉、太原—晋中—运城甲醇及燃气汽车、太原—晋城电动汽车、长治发电设备制造、太原—忻州—运城风电装备制造、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长治—晋城—临汾光电产业、长治—太原—吕梁光伏产业、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十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300个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建设100个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项目,推进60个资源利用项目建设,在电力、冶金、焦化、煤化工等高排放行业重点实施40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3.食品产业。

 

依托我省特色食品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做强做优酒类、食醋、乳品等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等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制造、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食品品牌。到2020年,全省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3%。

 

4.医药产业。

 

以重点企业、园区、项目为载体,全面实施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同朔、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临汾六大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培育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中成药等三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和优势产品;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医药工业智能制造水平;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拓宽医药相关产业,培育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加快提升特色中药材品种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推进优势品种转化。到2020年,全省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5.轻工业。

 

推进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推动轻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和智能制造,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形成全国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推进造纸和塑料制品两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循环化、科技化发展;振兴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行业;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室内装饰配套产业基地。依托祁县和闻喜两大日用玻璃基地,重点推广彩绘、刻花、堆花、描金等工艺,重点开发耐热玻璃、无铅水晶玻璃制品,推广玻璃瓶罐轻量化,形成产、供、销及展览、旅游于一体的玻璃工业园区。依托朔州、晋城、阳泉等地的陶瓷工业园区的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骨质瓷、强化瓷和艺术瓷等产品。依托太原、晋中、运城等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薄页纸、生活用纸、包装装潢用纸和特种纸产业,鼓励造纸产品向低量化、高品质目标发展。加快塑料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建设太原、长治、运城塑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

 

6.纺织产业。

 

按照集群化、规模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强棉纺、印染、服装等传统产品,做精丝麻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运城际华三五三四服装、临猗纺织、晋城丝麻、晋中高性能纤维、晋北岩棉制品等纺织集聚区建设,不断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到2020年,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利税达到18亿元。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十三五”时期,着眼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布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突出“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战略,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