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相关行业 > 正文

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2015年04月23日 09:30 耐火材料网 zr/文

导读: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笔者在去年讨论修改标准的水泥标委会上发言指出,取消PC32.5最关键理由其实与之前取消PO32.5一样,即低等级混合水泥的质量失控问题。因为目前检测技术未能为标准实施提供保障,给人为的违规违标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日前(4月7日)中国建材报报道“河北公布水泥等四类产品抽查结果”,其结论是产品质量不合格项目均为氯离子,而且问题企业都是小企业。由于通用水泥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强度,一些企业利用标准的缺陷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缺失,掺用本地的非标混合材以降低生产成本,甚至违规违标采取参加含氯盐的助磨剂、增强剂,生产低等级混合水泥产品。实际上,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不久前一家企业与中国水泥协会打官司时,这一点成了该企业的一个致命软肋——违标生产,最后不得不撤诉和解。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水泥标准的不完善的确是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通用硅酸盐水泥是全国工程设计规范中通用的用于结构工程的标准化原材料,即在设计规范中已假定全国范围内的水泥产品组成质量都应该是相同的。许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没有这个概念,同时,也对水泥的其他性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强度达标就行。水泥标准不仅是生产企业的行为规范,也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保障。从行业的角度,水泥标准的升级应该是以满足用户对水泥性能需求为导向的升级,应该是满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要求的升级,也应该是全面质量控制水平的升级。目前通用水泥国家标准的修订仍正在进行中,全行业应高度重视,通过标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是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技术结构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除个别老少边穷地区外,立窑、湿法窑、中空窑等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一些先进企业以集约化、自动化、大型化的新型干法线为主,装备、质量、环保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随着水泥产业的重新定位,对新型干法窑线的节能减排和环保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粉尘、氮氧化物的“近零排放”,二氧化碳的减排、捕集和利用等。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如前文指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四是产业社会功能升级。首先,水泥工业要摘掉“两高一资”的帽子。今后,水泥工业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应是因为高能耗、高排放、高资源消耗以及产能严重过剩等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问题,而应是因为水泥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不可替代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因为水泥工业已成为不污染环境、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的环境友好产业,因为依靠水泥工业综合利用其他产业废物、形成了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化生态产业链,因为依靠水泥工业安全无害化处置各种工业危废物、城市垃圾,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环保基础设施。这种转型升级应该是中国水泥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愿景。

    3.产业政策创新方面

    水泥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保障。目前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受限于政策缺失、政策落后甚至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竞争。近期产业政策创新需要关注以下方面诉求。

     (1)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创新发展。重点应对落后产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界定,既不再已窑型、设备和规模等划分,而应以能耗、排放、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来定义; 

    (2)修订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解决一些废弃物利用没有进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因而不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问题; 

    (3)制定认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功能企业的政策,让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像垃圾焚烧发电一样公平享受同样国家补贴,协同处置中生产的水泥享受国家环保产品的待遇,要求社会优先采购,促进绿色消费; 

    (4)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泥产业碳排放指导性政策,包括排放基准的确定,碳排放交易、碳排放的核查等,避免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5)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目前在落实国务院2013年41号文方面,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或者不给力,或者迟迟未能出台; 

    (6)在结构工程中限制使用低等级水泥的政策。在住建部和工信部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的政策中要求设计采用高等级水泥产品,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全面提高混凝土性能和工程质量。通过调控市场需求倒逼水泥产业转型升级; 

    (7)在国家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中将水泥厂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包括在内。 

    以上是笔者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经过转型升级发展,国内水泥产业将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实现绿色环保发展。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将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并引领国际水泥产业发展。一批引领创新的水泥工程技术装备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先进的中国水泥企业将成为中国水泥的杰出代表。(作者: 徐永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来源:数字水泥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