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相关行业 > 正文

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2015年04月23日 09:30 耐火材料网 zr/文

导读: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正确把握水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机遇总是藏在危机之中,不会自行显现,也不是谁都能抓住。只有那些在思想上、能力上做好应变准备的企业,才有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正确判断大趋势,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有助于迎接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 

    1.水泥产业将重新定位,从原材料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中国水泥发展的“野蛮生长期”。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支撑了中国1700多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发展,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全面和严重过剩局面。曾几何时,水泥产业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拉动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由于资本密集和规模效益,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是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香饽饽”,不少地方打造了大型水泥产业基地。然而时过境迁,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市场需求与水泥产能开始严重失衡,企业效益下降。此外,因属“两高一资”产业,特别是在雾霾严重的城市和地区,水泥企业逐渐被地方政府不待见,“腾笼换鸟”、“限产限排”等一系列政策开始影响企业生存。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水泥企业的生存环境演变是一个非常鲜明的风向标。如果仍以原材料产业定位,水泥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将面临逐渐被边缘化和淘汰的风险。因此,整个水泥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发展使命。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作为水泥制造企业,应该塑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这还只是当“好学生”的努力,至于“毕业后”社会是否有“需要”则是另一回事。企业需要更进一步,通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打造承担工业和城市废物安全处置的社会责任和环保功能,争取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支持和依赖。长远来看,只有通过环保产业的认定,协同处置过程中生产的水泥获得环保产品的认可,企业才能确保永续生存和发展。 

    过去,水泥企业大力开展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并因此争取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税收优惠。这种利废行为逐渐地演变为排废企业和利废企业共同的逐利行为,政府和社会也因此淡化甚至漠视水泥企业利废的环保贡献。 

    但是,通过环保部门认定并颁发许可证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废物为水泥产业环保转型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目前对污泥的协同处置虽然存在竞争,但是,相对于污泥焚烧发电,或相对于污泥在其他在建材产业中的利用,其不产生二次污染排放和处置过程安全卫生的特点,使得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得到市政部门的认可。目前最具争议性的是对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置。由于先入为主,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早已进入市政环卫规划,并争取到国家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有一大批环保专家服务于垃圾焚烧产业,其中有的成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质疑者和反对者。尽管不能像垃圾发电企业享受政府补贴,一批龙头水泥企业仍坚持不懈努力,华新水泥、海螺集团、华润水泥、中材集团、金隅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建立了适应不同条件下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各种技术路线和产业示范工程,为水泥产业向环保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正在完善和提升,市场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不论支持垃圾焚烧发电的专家认可与否,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不产生二噁英、不产生固体危险废物、不影响熟料生产质量,不导致公众反对而产生重大社会稳定问题、不需地方政府划拨土地、甚至不需要中央政府额外补贴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只要市场公平竞争,严格环保监测,笔者相信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选择会逐渐转向水泥窑协同处置。但是,市场资源有限,水泥企业应加快行动,占领这个战略竞争高地。 

    可以肯定,通过将水泥产业定位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关键节点产业和协同处置工业危废物、城市垃圾的环保产业,水泥产业将会实现华丽转身,以新的绿色环保产业功能拥抱生态文明建设,以环保水泥产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2.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将提升大型企业的竞争力

    今年3月3日工信部发布《2015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政府将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智能化。建材工业要开展智能工程、数字矿山、物联网发展试点示范。实际上,大型企业集团如海螺、华润、华新等早已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营销管理水平,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企业引入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能效管理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将是技术与管理升级的必然。由于这需要较大的投资,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拉开大型企业集团与弱势中小企业的差距。

    3. 材料缺乏革命性创新,水泥产业将逐渐失去发展动力

    这是假设前提下的发展趋势。自1824年发明以来,硅酸盐水泥材料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从立窑发展到节能、高品质和生产高效的现代新型干法工艺。我国新型干法技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熟,生产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先进水平。与工艺创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硅酸盐水泥基材料技术创新未能有革命性突破,因而应用领域未能有突破性发展。与此同时,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中长期来看,这将从消费端减少对水泥混凝土的需求。可以预见,如果没有水泥基材料革命性创新带来新的市场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筑物服役寿命的延长,也随着其他材料的竞争(例如结构钢、复合材料、各种新型墙体材料等),水泥需求将逐渐下降,直至一个维持性的最小需求。当然,如果水泥基材料的创新出现重大突破,极大地拓宽应用领域,则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4.过剩产能难以化解,企业发展将两极分化

    作为基础原材料的水泥及其水泥基材料制品还没有(或还不能)进入大众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企业不能自主创造市场和消费,只能被动地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的水泥混凝土市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房屋建筑。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泥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可以在后工业化国家追踪溯影。笔者考察过欧洲、日本和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泥工业,目前的市场需求仅为其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目前,我国已建成新型干法熟料总产能达19亿吨。全国水泥产量2013年24.2亿吨,2014年24.76亿吨,增长很少,也可认为基本没有增长。新常态下如此庞大的产能怎样消化,很难想象。我们不宜向国外转移过剩的生产产能,一是不经济,二是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进一步淘汰节能减排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关闭多余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将是企业生存不得不付出的惨痛代价。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同地区的水泥企业所处的环境将会大不相同。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政策创新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水泥市场需求不再会有万里无云的投资阳光普照,不同地区的企业有的将面临“乌云笼罩”,出现生存危机,有的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的阴晴相间,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将体现在定向精准、体现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战略举措。例如,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铁路投资和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要分别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重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此外,还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建设等重大项目。但是,尽管国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以来,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最近的数据表明,2015年一季度全国的水泥市场很不景气,许多企业甚至春节后都没有开工,全国性水泥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大企业集团的利润同比降低,更多中小企业将陷入亏损。

    5.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弱势企业将被迫退出

 行业发展中不断强化的两极分化,客观上将有利于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发达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这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集中度将有多高,达到这一状态的方式和途径会怎样,尚不可确知。目前已见端倪的是大多数省市已形成3家~5家大型企业主导市场。国际上正在进行中的豪瑞和拉法基强强联合给了我们新的想象空间。可以大胆设想,将来的中国水泥产业将会由30家~50家大型企业主导,一批具有差异化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实现柔性化生产、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实施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将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一些地区的弱势中小企业已错过了大企业大规模收购兼并的机遇。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振,政策鼓励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收购兼并成本较高等原因,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已发生改变,例如前文指出的“走出去”海外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弱势企业生存环境将不断恶化,一些企业终将难以摆脱停产、关闭的命运。根据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数据和内部资料分析,在2014年全行业形成的780亿利润中,海螺水泥、中建材股份、华润水泥、华新水泥这四家企业的盈利已占全行业30%左右。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亏损面有所扩大,弱势企业已面临严峻局面。

    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已成定局。尽管国家在加快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工程建设的开工,但是市场上半年是否能走出低谷,有待观察。今年下半年,特别是以后水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受到的政策和社会投资的拉动。在投资阳光不再普照的竞争环境中,在竞争将更加激烈的条件下,弱势企业的退出已是大势所趋。过去一些弱势企业生存的办法是在违标生产、环保甚至税收方面钻空子,占便宜。但是,随着当前法制建设的强化,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以及政府失职的问责,这种生存法则将逐渐失灵。今后能够生存的中小水泥企业,只能是那些在拥有原料或燃料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的企业。笔者建议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审时度势,尽快主动与大型企业结盟,实现合作共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