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相关行业 > 正文

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2015年04月23日 09:30 耐火材料网 zr/文

导读: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水泥企业发展从外延式规模扩张逐步转变为内涵式提质增效。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企业必须通过练内功、降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通过兼并重组快速扩张的企业,通过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对标,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例如南方水泥)。虽然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是一个持续努力的方向,但是,可以预期,随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与管理方式的扩散应用,这种效益提升逐渐会趋向极限,企业间在这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3.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的理念得到行业认同。技术供给的外部化和产能快速扩张,导致技术同质化的产能严重过剩,这是基础原材料水泥产业过剩的特点。严重过剩导致恶性价格竞争,损人不利己,没有赢家。经过较长长期的市场竞争后,大企业间逐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共识,逐步放弃了“丛林法则”与“零和”竞争理念。毕竟,中华文化中有“不打不成交”的认知途径,西方文化中也有“打不倒的就是朋友”的处世理念。企业之间刚开始搞市场协同,后转变为争取政府支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进行区域停产限产、“错峰生产”,以缓解市场供需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协同是通过参股融合,形成战略合作(例如中国建材入股海螺创业、同力水泥、山水水泥、亚泰集团,华润水泥入股福建省能源集团)。因此,和钢铁等其他严重过剩产业相比,2013年~2014年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水泥行业仍保持了700亿~800亿的盈利水平。这使得水泥产业在国家关注的5大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一枝独秀”。实践证明,这种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协同减产限产方式(不是以企业或所谓行业利益为诉求),得到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企业间股权融合、避免恶性竞争的合作方式,也是水泥行业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有益探索。 

    4.水泥产业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作为生产标准化基础原材料产品的水泥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海螺水泥和中建材集团最先充分认识这一特点,他们通过借力金融市场,引领了国内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使行业产能集中度大幅提高。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数据,2014年末,产能规模500万吨以上的40余家水泥企业的熟料产能占全国总熟料产能的70%,水泥产能占比超过50%。随着弱势企业的逐步退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5.水泥企业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条件下,水泥企业正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矿山资源优势、资本优势,规模优势等,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受益于国家大力清理整顿乱挖乱采和发展绿色矿山,加之天然河砂逐渐枯竭,为水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混凝土用骨料市场,不少企业的骨料产业规模已达到千万吨级以上。近几年进入骨料市场的企业已获得可观利润。下游产业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也受益于国家“禁现”政策。虽然商品混凝土行业长期形成的应收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尚未改变而且有加剧趋势,但是久经沙场的企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毕竟其商业本质仍是供需关系和市场话语权,企业规模效益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政府对商品混凝土产业的绿色制造要求不断提高和对环保质量监管的强化,留给小型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而且,水泥企业如果能发挥在产业链上的资源协同优势、规模优势以及资本优势,最终将成为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的主导者。 

    6.节能减排环保标准法规对水泥产业的约束正在强化。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在不断提升和严格环保和排放的标准法规,并加强了执法问责,这已成为一些落后水泥企业生存的“紧箍咒”。东部发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毫不留情地“腾笼换鸟”,要求水泥工厂限产、关闭、拆迁(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等),不断压缩水泥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环保减排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生产成本因此公平地“水涨船高”,也不是问题。但在市场完全开放,各地政府环保监管和执法情况却大不相同的条件下,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例如北京市的水泥企业必须执行比国标更严格的200mg/Nm3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而销售市场同在北京的外省市企业只需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400mg/Nm3。此外,将来各地方政府不同的碳排放限额和碳交易政策,还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公平竞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