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相关行业 > 正文

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2015年04月23日 09:30 耐火材料网 zr/文

导读: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6.产业资本“走出去”,实施产业国际化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企业“走出去”并不能解决国内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但确有助于化解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金融资本的过剩。中国水泥技术装备已占据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以SINOMA为代表的中国水泥工程技术品牌,带动了国内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的出口。

    笔者曾考察访问过的日本和台湾的企业,其企业过剩的窑炉生产线只能闲置或作为他用(例如用作生活垃圾的发酵设备)。他们“走出去”的是资本、技术装备和管理。在中国水泥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技术先进、有资本实力、有国际化管理能力的大型水泥企业将成为引领者。尽管“走出去”的风险很大、门槛很高,仍没挡住有实力的大企业。华新水泥2013年在塔吉克斯坦第一条线投产、海螺水泥2014年在印尼第一条线投产,这些成功发展的案例,正在鼓励其他大型企业紧随其后。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多企业正在沿线国家布局自己的水泥企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泥将从走不出国门的“山大王”转变为国际化的产业,对国家和平、合作、发展的外交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正确制定转型与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座谈会和全体会长会议上,乔龙德会长提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思路,即要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向纵深转折;紧扣主要矛盾和瓶颈,创新“三新”(政策、科技、标准创新);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和“走出去”步伐;紧扣节能减排,创新服务产业链;紧扣协会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从水泥产业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行业和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正确的转型升级战略和举措。

    1.产业转型方面

    首先,加快向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绿色制造产业转型。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各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为准则,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随着各种排放物收费政策的实施,除了节能以外,减排也将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快向环保功能产业转型。以先进的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为支撑,重新准确定位企业环保功能和协同处置废物功能,并争取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向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在水泥材料制造流程中,充分利用其他产业废弃物替代原料和燃料,生产高品质、高性能水泥材料。充分利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鼓励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要向纵向一体化多元产业转型。充分发挥资源、资本、规模、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上下游关联领域如水泥与混凝土用矿物材料、混凝土骨料、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等建立相互支撑的多元化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产业升级方面

    首先是技术升级。窑炉节能技术、氮氧化物减排的分级燃烧、SNCR和SCR技术、高性能熟料和水泥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能效管理技术等是当前行业急需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技术升级。中国建材联合会发起,与行业内骨干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共同实施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创新,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使我国水泥生产线在环保功能、产品质量、品种、智能化程度、污染物控制与减少排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为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第二是产品标准升级。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最近呼吁我国水泥产品标准应与国际标准看齐,淘汰低等级水泥。淘汰低等级水泥的理由过去提了很多,经过行业努力,已先后在通用水泥国家标准中去掉了PO32.5,PC32.5品种。这次从大物流的角度提出的理由具有说服力。目前水泥生产中,各种混合材先从原料地运送到水泥生产工厂,例如从钢铁厂购买的矿渣、钢渣,从发电厂购买的粉煤灰等。生产的混合水泥产品又从水泥厂运送至混凝土公司。如果这些混合材直接运送到混凝土公司,必然要省去一部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意义显而易见。其实,不在水泥产品中而在混凝土中掺用混合材的建议早已提出并在业界引起争议。过去水泥企业普遍认为这是将企业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输送给下游的混凝土产业(这也是前文所说的水泥企业利废意义的蜕变)。

    在标准的技术方面,有些专家质疑混凝土生产中掺用混合材难以混合均匀,会影响混凝土质量,这种担心可以理解。随着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产业,在行业利益方面的争议已经弱化,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笔者几年前就曾提出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创新的建议,即在生产流程中可增加一道多组分粉体均化工序,以解决粉体材料混合的微均化问题。现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中掺用多种混合材已成为常态,只要解决混凝土生产中多组分粉体的均化问题,放弃低标号混合水泥品种并不会影响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