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
红柱石基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作者:
作者机构:
分类号:
卷号:
期号 : 2010 年, 第22期
内容简介

    红柱石因其在高温下具有莫来石化过程且同时生成的SiO2玻璃相对莫来石有很好的润湿性,使得耐火制品具有高的荷重软化温度、抗蠕变能力和抗热震性,且红柱石在使用前不需要预烧处理而能直接用于制作耐火材料制品。在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研究的基础上,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红柱石为主要骨料,辅以刚玉、莫来石骨料和氧化铝微粉、硅微粉基质料,制备红柱石基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
    以质量分数为60%红柱石、10%刚玉颗粒、5%莫来石颗粒、其余为25%的硅微粉和氧化铝微粉,其中红柱石,刚玉颗粒、莫来石颗粒均小于3 mm,铝微粉和硅微粉小于2μm;以占原料总质量4%的硅溶胶作为结合剂。按配方称料,先将铝微粉和硅微粉混合球磨12 h,制得粉料待用;然后将红柱石颗粒、莫来石颗粒和刚玉颗粒料进行干混,得到混合物;将粉料和混合物加4%的硅溶胶后混练均匀,困料2天后压制成尺寸为25 mm×25 mm×125 mm的试样,成型试样干燥后,分别于1 450、1 480及1 520 ℃烧成,保温时间为4 h,得到试样。
    测定烧后试样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抗折强度、常温耐压强度、热膨胀系数;采用水急冷法进行耐火制品的抗热震试验(1 100 ℃-水冷);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烧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
    试验结果:(1)XRD分析可知,烧成温度为1 450 ℃时,物相有刚玉、莫来石、红柱石和硅线石相;烧成温度升到1 480 ℃,物相变为刚玉、莫来石和硅线石相,说明红柱石相已完全转化,一部分发生了莫来石化,另一部分转化成硅线石,当烧成温度为1 520 ℃时,物相已完全转变成刚玉和莫来石,表明低温生成的硅线石相在高温下也转化为莫来石。这说明,在红柱石随着温度升高发生相变时,并非直接进行莫来石化,而是先转变成硅线石中间产物,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硅线石最终全部转变为莫来石。(2)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体积密度、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显气孔率先降低后升高。(3)抗热震性研究显示,在1 450 ℃时,由于红柱石形成一次莫来石,体积有所膨胀,因而其热膨胀系数比较高;在1 480 ℃时,红柱石一部分发生莫来石化,其余部分转化为硅线石,而硅线石与莫来石在晶体结构上有相似性,两者结合较好,使得其热膨胀系数比较低(为5.5×10- 6 K-1),其抗热震(1 100 ℃水冷)次数达到99 次。在1 520℃下,晶相全部为刚玉和莫来石相,相应的热膨胀系数有所增加。
    综合分析认为,在1 480 ℃温度烧成时,试样最为致密,其抗折强度达到15.4 MPa,耐压强度为91.6 MPa,体积密度2.78 g•cm-3,显气孔率15.7%,而且抗热震性最好,热膨胀系数较小,1 100 ℃水冷热震次数大于99次。SEM 照片显示,在1 480 ℃烧成试样中,柱状或针状莫来石均匀“镶嵌”在玻璃相中,使试样具有较优异的力学热学性能。因此,在1 480 ℃烧成时,可以合成致密且性能优异的红柱石基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
(摘编自《中国陶瓷工业》2010,№5)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