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 正文

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2006年03月28日 10:34 吴狄/文

(一) 巩固调控成果:调控政策总基调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2005年的重点在于完善。目的是巩固已有的调控成果,
使经济能够在正常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因此,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可能性不大,调控将更加灵活、柔性化。随着经济运行的好转,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行政色彩将更加淡化,直接调控手段运用进一步减少,间接调控手段、市场化方式成为常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注重总量方面调控的同时,在引导结构优化方面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区别对待”的政策特色得以延续并更加鲜明。
    (二) 财政政策:柔性调整下转向稳健
    2004年,由于我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增强,对建设国债的依赖性已大大下降,作为适应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以发行建设国债为代表的积极(扩张)财政政策出现转型也就顺理成章,同时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出台并开始实施,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及限制类项目,因此,稳健成为2005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即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积极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改革。稳健还意味着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将退出。尽管建设国债规模比2004年会有一定的缩减,但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同时预算内支出在这方面会略有增加。2005年税制改革步伐将加快。
    (三) 货币政策:灵活调控,稳健为主
    2005年,我国将继续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保持经济总量平稳运行。“稳健”调控追求的效果就是,相应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同时信贷资金需求也不至于紧张,能够促进金融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避免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信贷政策措施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既要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的行业的贷款进行合理控制;也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继续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大对于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的倾斜力度,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水利、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时进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贷款审批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增强优化信贷结构的自觉性。此外,2005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仍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将是渐进的。
    (四) 产业政策:促进节能、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
    2005年,我国产业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促进节能、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中支持节能。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限制用油的领域以及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在市场准入方面,水资源利用、土地、能耗、环保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将成为重要因素,关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再通过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市场准入政策,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产业政策的实现,更多地依赖经济立法,同时,产业政策的目标更为细化,将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可操作性强。
    (五) 土地政策:依法有序开发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不断规范,使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从法制上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其直接目标是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配置,间接目标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确保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土地政策是:坚决防止一哄而起、突击批地占地、盲目上建设项目的行为,杜绝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再度发生,依法有序开发。
    (六) 区域政策:进一步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下,对长期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调整和发展,也是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2000年,国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国有再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贯彻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是2005年区域政策的主基调。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05年,区域政策的特点将表现为对落后地区“雪中送炭”增多,而对发达地区“锦上添花”减少。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将把区域规划的编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将先期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以此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对现代物流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以物流的畅通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
    (七) 外经政策:保持平稳
    2005年,我国将在《对外贸易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同时,新修订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修订《调查规则》,建立更为完善的国内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将帮助我国通过政策工具,逐步摆脱过去在面对贸易壁垒时的被动局面,更加积极有效地保护我国贸易利益。《调查规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贸易政策由被动趋于积极,将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八) 政府与改革:改革力度加大
    200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从体制、机制上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2005年,我国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国家商业银行的改造,落实电价、邮政等方面的改革,抓紧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措施,今年已经开始的投融资体制改革,2005年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融资措施,推进资金、土地以及能源的价格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政府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九)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5年,我国的经济政策将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部工作,坚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倾向,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结构和加强薄弱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相关阅读
广告位招租
中国耐火材料网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热点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