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长兴成功举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情 > 相关行业 > 正文

钢铁出口全球第一得不偿失

2014年12月03日 10:18 耐火材料网 zr/文

相机调整产业政策

    首先,进一步细化含硼合金钢税号,相机调整钢材出口退税政策。据了解,我国合金钢的出口退税产生的利润大都被外商和中间商瓜分,我国钢铁生产企业获得的利益分成很少。随着我国钢材出口量持续攀升,预计钢铁出口贸易摩擦后期还会继续增加。因此,应对含硼合金钢税号进一步细分,增列税号,为调整改变退税政策做准备,同时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纠纷,还应加强监管,减少不规范出口,并督促我国钢企正视含硼钢材出口问题,积极提升出口钢材的附加值。

    其次,抬高钢铁出口门槛,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坚持钢铁产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原则不动摇。2013年我国粗钢为7.79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16.06亿吨的48.5%。钢材出口虽然能够部分缓解我国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压力,促进国内与国际钢铁市场的协调,但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不能放弃钢铁产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原则,钢铁工业不能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际钢铁业技术较先进的钢厂吨钢耗新水也在4吨左右,同时每生产一吨钢要排放2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我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高达70%。如果今年我国钢材出口量为8500万吨左右,则仅钢材出口量就超过2013年印度全年的粗钢产量(8120万吨),也逼近去年美国的粗钢产量(8690万吨)。

    去年我国钢铁直接净出口量为4680万吨,再考虑到我国去年钢铁通过间接贸易的净出口5670万吨,2013年我国钢铁净出口则高达1.03亿吨。出口钢材就等于出口资源和原材料,也等于出口洁净的空气,我国成为全球钢铁第一出口大国得不偿失。

    最后,以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通过走出去战略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由于全球范围内钢铁均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各国钢铁企业在钢铁贸易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依靠出口的方式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并不是长久之计。

     长期来讲,要使我国钢铁业摆脱“增产—降价—出口—价格回升—增产”的不良循环,根本出路在于促进产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产品结构,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

    同时,向境外转移我国部分钢铁产能,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战略转型,由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炼焦煤等钢铁冶炼原料,转为大量进口成品钢材,促进我国GDP能耗降低与环境改善。在目前国内钢铁行业近乎零利润运行、大中型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不佳的情况下,应鼓励钢铁企业之间或钢铁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以海外转移产能增量带动国内钢铁企业的存量重组,推动国内钢铁行业的优势产能以投资、租赁、贷款等多种方式转移到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东盟、拉美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