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罗那第 12 届世界钢铁大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黄天文总裁
2006 年 3 月 6 日
尊敬的大会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
承蒙 CRU 公司和 CELSA 钢铁集团邀请,中钢集团能够出席本次大会并代表中国钢铁行业进行情况介绍,对此表示感谢。与我同行的还有中钢集团主管集团战略、对外关系、矿产品、炉料和钢材贸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是中钢集团首次率众参加中国境外世界钢铁大会,希望通过扩大与欧洲钢铁同仁的交流,在钢材进出口、工程承包、原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下面,我将在简要介绍中钢集团和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后,通过分析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形势做一下展望。
一、中钢集团
中钢集团成立于 1993 年,是原中国冶金工业部的几家企业合并而成,在中国冶金工业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作为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中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综合服务商,在中国拥有 12 个总部专业公司、 7 家地区公司、 8 个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 6 个生产厂家,在澳大利亚、南非、德国、巴西、印度、香港等海外地区设有 19 个分支机构,拥有 2.1 万多名员工。
近几年,中钢集团加快建立健全了钢铁上游产品、钢材、耐火材料、炭素、铁合金、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和技术研发的产业链结构,通过在澳大利亚建设 1000 万吨恰那铁矿,在南非建设 12 万吨铬铁厂,以及在中国、澳大利亚中西部、加蓬、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开发铁矿、铬矿、锰矿、镁砂等资源基地,实现了钢铁上游产品开发 - 采购 - 销售 - 物流一体化。 2005 年,中钢集团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铁矿、铬矿、热压铁块进口和最大萤石出口企业,第二大铌铁进口和第二大焦炭出口商企业。
中钢集团是中国主要的钢坯钢材加工贸易商,与中国和世界主要钢铁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采购关系,并拥有中钢 ( 天津 ) 钢材加工公司等深加工基地,已具备了从产品采购 - 加工 - 到销售的产业链。
通过兼并参股,中钢集团成功整合了中国重点冶金装备制造、耐火材料生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轧辊生产企业和最强的高炉、炼钢、连铸、棒材型钢轧机、冷热带钢轧机的研发、制造企业,中国最强的耐火材料制品研发和生产企业,最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装备设计 - 制造 - 工程总承包,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研发 - 生产 - 销售的服务体系。
以上就是中钢集团的简要介绍,欢迎各界人士和中钢一起寻求合作机会。
二、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2005 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 3.49 亿吨,年增幅接近 25% ,占世界总产量的 31% ,是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行业现状综合体现在以下七个变化上:
( 一 )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增加。全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 27% ,产能迅速增加,集中体现在板带材上。
( 二 ) 中国钢材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国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长材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下降到 52% ,板带材比重上升到 39% ,在新增钢材产量中,板带才占 47% 。与 2004 年相比,中国国产电工钢、热薄、冷薄、涂镀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都有较大提高。
( 三 ) 中国钢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成绩显著。吨钢节煤 3.2% ,节电 1.5% ,节水 17.3% 。
( 四 ) 企业联合重组加快,产业集中度加强。鞍钢本钢联合进程加快,武钢重组鄂钢和柳钢,首钢联合唐钢,首钢控股水钢,唐钢联合宣钢、承钢,华菱和米塔尔组成合资公司。
( 五 ) 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体现。宝钢高等级汽车钢板自主研发开发了 193 个汽车板品种,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板国产化比例。鞍钢成功开发 1780mm 大型宽带钢冷轧线,标志中国冷轧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全行业在开发钢材新品种、改善环保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 六 ) 钢铁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5 年,年产 1000 万吨的中国钢铁企业由 2004 年的 2 家发展到 8 家; 500 万 -970 万吨产量的企业有 10 家, 300-500 万吨企业有 16 家。年产 500 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 18 家,占中国粗钢产量的 46.36% 。
( 七 ) 中国产能过剩,钢材市场价格跌落,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钢铁行业实现利润负增长。 2005 年中国市场表观消费的粗钢新增资源量为 5492 万吨,同比增长 19% ,相比 2004 年的 13% 增加的 6 个百分点,产能的集中释放和进出口结构问题,引起钢铁企业钢坯、钢材库存上升,钢材价格下降。但在钢价下跌同时,铁矿和焦炭等原燃材料价格却居高不下。中国铁矿市场价格最高达到 90-100 美元 / 吨,焦炭平均出口价格 180 美元 / 吨。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 2004 年的原材料涨价使中国生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了 47% , 2005 年成本继续增加 15% 。在下游销售无法转嫁成本的情况下,中国钢铁生产企业利润下降。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 2005 年中国 66 家主要钢铁生产企业实现利润比 2004 年下降了 11% 。
三、中国钢铁形势展望:宏观经济环境和中国产业政策奠定钢铁工业持续发展基础
世界经济 2004 、 2005 年连续两年的强劲增长,以及中国经济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都为中国和世界的钢铁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 年 -2004 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从 16.1% 上涨到 25.8% , 2005 年增幅超过 25% ,从而带动基础设施、制造业、电力、石油化工、汽车、造船、房地产等行业对钢材的旺盛需求。尽管目前产能过剩,但从长远看,中国钢铁工业总的趋势仍是发展。这是因为: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钢铁需求达到饱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500-6000 美元;三是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60%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 2004 年全国人均 GDP 只有 1200 美元,第三产业比重只达到 33% ,要全部实现饱和条件至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保守估计, 2020 年以前,中国钢铁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2006 年是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要实现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的目标,国民经济需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 GDP 增幅在 9% 左右。而另据联合国《 2006 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以及世界银行的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 3% 的增长速度。宏观经济环境为钢铁产品提供了较大需求空间,也为钢铁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 年 4 月,中国颁布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解决中国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性解决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
( 一 ) 合理调整控制生产规模。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钢铁行业投资过猛。 2003 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 3.1 亿吨, 2004 年底增加到 3.6 亿吨, 2005 年则进一步上升到 4.1 亿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钢铁工业要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和适度增长速度,发展定位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产品进出口主要是进行品种调剂。 2006 年起中国将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钢铁产能过剩现象将得到有效遏止。在众多手段中,淘汰落后、抵效产能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体目标是到 2006 年关闭 200 立方米以下高炉, 2007 年关闭 300 立方米以下高炉,预计淘汰产能 1 亿吨。
( 二 ) 大力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促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 2003 年,中国共有 800 多家钢铁企业,其中产钢企业 264 家,但年产量超过 500 万吨的只有 15 家,产钢量占总量的 45% 。 2005 年, 500 万吨梯队扩大到 18 家,在总量中占比 46.36% ,增幅不明显。针对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具体目标则是:到 2010 年中国前十位钢厂的钢产量占总量比重要达到 50% 以上,到 2020 年达到 70% 以上。
( 三 ) 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中国目前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74 个重点钢铁企业中有 18 家建在省会城市, 34 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远离港口,资源和外部条件严重制约企业发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要求: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通过搬迁、兼并进行改造和扩建,不再单独设立新的钢铁生产企业。
( 四 ) 加快优化钢材品种结构。钢材品种结构优化是中国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特征。近几年,中国的产品结构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仍不能实现完全自给,板带比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偏低 ( 工业发达国家板带比 60% ,中国 39%) 。在中国的钢材进口产品中,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板片的进口仍占到进口总量的 80% 以上。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强度三级螺纹钢的比例仅占螺纹钢总量的 12%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今后将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热轧硅钢片和低质量建筑钢材的生产,抑制窄带钢、螺纹钢和线材的产能扩张,鼓励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
( 五 ) 增强钢铁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钢铁强国转型的核心环节。由于历史上技术开发投入少,中国钢铁企业在钢材品种、装备设计制造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能不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国家将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连铸薄带、熔融还原等钢铁生产前沿工艺的研究利用。
( 六 ) 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钢铁工业是能源、水、矿石、运输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钢铁工业目前仍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消耗来维持增长扩张,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15-20% ,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求企业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节能降耗。 500 万吨以上钢铁联合企业的电力要实现自供有余,所有企业都应建设污水废渣综合处理系统,从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 七 ) 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中国的铁矿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对外依存度较高, 2005 年进口铁矿达到了 2.75 亿吨,而铬矿、高品位锰矿等主要冶金原料也是短缺资源。《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此指出:解决矿石资源瓶颈,应重点解决货源缺口,在增加国产矿石产量的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利用海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短缺问题。
四、钢铁工业持续发展,世界和中国互相需要
综上所述,可以说 2006 年是中国钢铁工业从快速发展向平稳增长转折的一年,相信随着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存在的问题将得到一一解决。
女士们、先生们,
基于对钢铁行业发展前景的乐观估计,中钢集团愿意与各位在资源开发、原材料供应、钢铁产品销售、工程承包、市场开拓和信息交流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欢迎各位访问北京,与中钢集团一起共同探讨长期合作机会。
在中国和世界互相依赖的今天,我们相信:健康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必将给世界钢铁带来巨大商机,而一个健康发展的中国也必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中钢集团希望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为世界的钢铁工业服务。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